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 掌握“1吨 = 1000千克”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 给出具体例子,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用吨来衡量,进一步理解吨的大小。
- 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观察分析、实际操作估计,学生能认识吨,并掌握“1吨 = 1000千克”这一换算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
1. 故事导入——“1吨有多重”。
- 播放课件:《曹冲称象》的故事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大象的体重,思考大象的实际质量多大。
- 提出问题:“大象的质量有多大?你能估计一下吗?”
活动目的: 引发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对“吨”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活动一:猜一猜,大象有多重?
1. 学生独立思考并猜测大象的质量。
2.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吨”的概念,推测大象的实际质量。
3. 展示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吨”这个单位的意义。
活动二:看一看,算一算。
教学内容:
1. 师:今天学习了新的质量单位“吨”,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堂活动本》第20页的这些情境图吧。(课件展示图片)
2.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每幅图的具体含义并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 “吨”这个单位是用来衡量比较重物体的质量的。
教学难点: 理解“1吨 = 1000千克”的换算关系。
活动三: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用吨来衡量?
活动内容:
1. 学生自由讨论并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用吨来衡量。
2. 教师归纳并呈现以下例子:
- 桥的最大承载重量约50吨。
- 雌性大象的平均体重大约2吨。
- 8头大象的总重量可能达到10吨左右。
活动目的: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估计能力,进一步巩固“吨”的认识。
活动四:练一练,换算练习
教学内容:
1.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吨”这个单位,那我们现在来尝试一下换算问题吧。(课件展示题目)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举手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
活动重点: 理解“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1吨 = 1000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活动一:完成课本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活动二:解决实际问题。
1. 教师布置以下题目:
- 第一幅图上的桥最多能承受的质量是50吨;第二幅图上装运的货物是10吨。
2. 学生讨论如何计算这些实际情境下的质量,再展示给老师和同学看。
活动目的: 提高学生对“吨”单位应用能力的同时,巩固知识点。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
1. 师: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2. 学生自由发言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吨”这个单位的意义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活动目的: 提高学生的总结反思能力,并将所学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本第22页的“练习一”第4题,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小明家一年使用的水和电的总吨数。
2. 独立完成《课堂活动本》第21页的思考题。
说明: 通过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吨”单位的学习内容,并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08/2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