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望岳》原文及注释译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望岳》原文及注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ceng)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 maxXi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绝顶):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视[kàn]那众山)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似乎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作品鉴赏)
1、(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瞰[kàn]那众山,形成了从远到近再到天之极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其实这是一种虚幻的情感。
(对比鉴赏)
杜甫有三首《望岳》,其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的激情与乐观;咏华山一首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的犹豫与迷茫;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暮年时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理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07/2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