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美智专注于收录分享优秀的各种范文模板的优秀文章类网站,汇集大量优秀的合同范文,演讲稿范文,主持稿范文,各种演讲稿范文,各行业实习报告范文,各种总结样本,工作报告范文全部免费下载。各行业辞职报告等优秀范文免费下载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简历范文> 正文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长度单位》(二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及练习题1、2、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顾和整理米与厘米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1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2. 熟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掌握用厘米为单位量整厘米长物体长度的技能,并能结合实际情况估计、计算较长物体(如桌高、床长)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米尺或学生尺
  2. 课前活动材料:米尺板图、尺子板图
  3. 课后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设计目的: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回忆已有知识。

  •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关于长度的知识?哪些是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 学生回答:“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它们的使用范围以及1米等于100厘米。”
  • 教师小结:回顾米尺从0刻度到90刻度表示1米,这样直观地展示米与厘米的关系。引导学生意识到要测量较长物体时,可以用米尺来量更方便。

二、活动一:米尺长度的认识(6分钟)

设计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米”和“厘米”的实际概念。

  1. 分组活动
  2.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米尺。

  3. 活动步骤

  4. 每组选一学生作为代表,带领其他三名学生合作使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如桌子、床、书本等)。
  5. 观察四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并记录下他们如何放置米尺和测量结果。

  6. 交流反馈

  7.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测量过程和结果,特别关注他们在使用米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8. 强调:在没有直角三角形的情况下,可以将物品的一端放在尺子上,另一端对准刻度线的位置。

三、活动二:米与厘米的关系(10分钟)

设计目的: 通过实际测量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真正含义。

  1. 问题引出
  2. 教师提问:“如果我在尺子上从0开始标为0厘米,然后把另一端标为100,那么这相当于1米。”
  3. 学生回答:“对的,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4. 活动步骤

  5. 让学生计算:7厘米 8厘米 = ( ) 厘米;30厘米 6厘米 = ( ) 厘米。
  6. 指导学生将直角三角形用在两个直角处(如三角板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垂直),这样可以准确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四、活动三:厘米与米的关系应用(10分钟)

设计目的: 通过实际测量和思考,帮助学生熟练使用厘米为单位量整厘米长物体。

  1. 问题引出
  2.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会用直角三角形辅助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那如果我把物品的一端对准尺子0刻度线,另一端直接放在直角三角形顶端,这样就可以准确测量了。”
  3. 学生回答:“对的,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得到结果。”

  4. 活动步骤

  5. 提出问题:如果我有一张2分币,它的最宽处长多少?
  6. 学生观察并使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
  7. 全班交流测量结果,并讨论如何在没有直角的情况下测量物体长度。

五、活动四: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10分钟)

设计目的: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并了解使用工具的重要性。

  1. 分组合作
  2. 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把尺子。

  3. 活动步骤

  4. 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一张2分币、课桌高、床长等物品的长度。
  5. 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放置物品以确保结果准确。

  6. 总结与反馈

  7. 教师展示四个小组的测量结果,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些结果是否合理。
  8. 强调:在没有直角的情况下,直角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量物体长度。

六、活动五:课后练习(5分钟)

设计目的: 练习学生对米尺和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并巩固测量方法。

  1. 课前准备
  2. 准备一些直角三角形和米尺,布置在课桌上。

  3. 活动步骤

  4. 带来练习题的纸张:“估计长度并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 ① 桃子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② 书桌高多少厘米? ③ 我们的教室有多宽?

  5. 课后反馈

  6. 学生在课后完成这些练习,并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

  1. 学生参与度:本次活动设计合理,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和小组讨论,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2. 操作能力提升:使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 教学反思
  4. 对于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准确量较长物体?” 可以通过提供直角三角形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工具来解决。
  5. 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放置不正确的情况,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米与厘米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通过分组合作、动手实践和团队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回忆已学内容,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米与厘米的认识与应用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明确“米”和“厘米”的单位含义,并知道它们的关系。
  2. 会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3. 探讨、回忆已学过的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尝试将米与厘米结合起来使用。
  4. 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感受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短。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建立“米”和“厘米”的正确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 难点: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测量方法不明确、估计不准等。

教学准备与准备阶段

  1. 工具准备
  2. 米尺、直尺、卷尺
  3. 口算本、尺子(张开手臂)
  4. 生活中的物体(如书本、电脑屏、桌子等)

  5. 活动准备

  6. 准备一些实际测量的材料(如书本宽度、桌子高度、课桌长度等)。
  7. 组织学生讨论米和厘米的单位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 提问引出
  2. 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长度单位吗?比如厘米?”

  3. 回忆厘米的相关知识

  4. 师生一起回忆1厘米有多长。

    • 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 发现:2个这样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5个左右就是1分米。
  5. 引出米的概念

  6. 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厘米,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米。”

  7. 引入米尺

  8. 师生一起观察米尺的长度。

    • 米尺大约长1米,所以“米”是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
  9. 教师引导总结

  10. 通过刚才的学习和对比,学生已经回忆到:
    • 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 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或距离。
    • “厘米”比“米”更短,所以常用“厘米”,而“米”作为更常用的单位。

第二阶段: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方法

  1. 观察和想象
  2. 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用米尺、直尺等工具来量物体的长度。”请你们在小组里想象一下,谁是最短的人或最矮的小朋友?谁是最长的?

  3. 实际操作:量书本宽度

  4. 任务一

    • 小组活动:测量一本书(如口算本)的宽度。
    • 指名学生提出问题:这个方法好还是不好?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用尺子上的数字表示长度。
  5. 量桌子高度

  6. 小组活动:测量课桌的高度。
  7. 指名学生提出问题: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8. 量教室宽度和长度

  9. 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宽度(约2米)、长度(约8米)以及门的高度(约1米)。

  10. 小组总结

  11.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 小组成员发现:在测量长物体时,应以0刻度对准一端;在测量短物体时,要选择合适的范围量。

第三阶段:应用拓展

  1. 实际操作练习
  2. 教师展示直尺或卷尺。

    • 指导学生观察直尺、卷尺的结构和刻度标记。
    • 强调“0”刻度必须对准物体的一端。
  3. 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度

  4. 小组活动:用直尺量数学书封面的宽度。
  5. 等待学生完成,教师观察并指导。

  6. 小组展示

  7. 小组成员分享测量结果及其过程,并质疑或建议其他小组。

  8. 总结应用能力

  9. 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测量方法和经验。
    • 指名学生提问:“用直尺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0刻度对准,其他刻度依次读数)

第四阶段:回顾与反馈

  1. 课堂总结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今天学过的知识,并完成以下练习:

    1. “米”和“厘米”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2. 比较常用的长度单位,说一说自己用哪一个更合适。
  3. 作业布置

  4. 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以下题目:
    1. 请用直尺量出课本封面的宽度、桌子的高度、教室门的高度。
    2. 在口算本上画一条大约1米长的小线段,再量一量。

评价与反馈

  •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和经验,给今天的学习打分。
  • 教师评价
  • 指导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测量方法的正确性、估计能力等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米(m)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15/3032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