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长度单位》(二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及练习题1、2、3题。
教学目标:
- 通过回顾和整理米与厘米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1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 熟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掌握用厘米为单位量整厘米长物体长度的技能,并能结合实际情况估计、计算较长物体(如桌高、床长)的长度。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 米尺或学生尺
- 课前活动材料:米尺板图、尺子板图
- 课后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设计目的: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回忆已有知识。
-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关于长度的知识?哪些是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 学生回答:“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它们的使用范围以及1米等于100厘米。”
- 教师小结:回顾米尺从0刻度到90刻度表示1米,这样直观地展示米与厘米的关系。引导学生意识到要测量较长物体时,可以用米尺来量更方便。
二、活动一:米尺长度的认识(6分钟)
设计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米”和“厘米”的实际概念。
- 分组活动:
-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米尺。
-
活动步骤:
- 每组选一学生作为代表,带领其他三名学生合作使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如桌子、床、书本等)。
-
观察四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并记录下他们如何放置米尺和测量结果。
-
交流反馈:
-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测量过程和结果,特别关注他们在使用米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强调:在没有直角三角形的情况下,可以将物品的一端放在尺子上,另一端对准刻度线的位置。
三、活动二:米与厘米的关系(10分钟)
设计目的: 通过实际测量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真正含义。
- 问题引出:
- 教师提问:“如果我在尺子上从0开始标为0厘米,然后把另一端标为100,那么这相当于1米。”
-
学生回答:“对的,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
活动步骤:
- 让学生计算:7厘米 8厘米 = ( ) 厘米;30厘米 6厘米 = ( ) 厘米。
- 指导学生将直角三角形用在两个直角处(如三角板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垂直),这样可以准确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四、活动三:厘米与米的关系应用(10分钟)
设计目的: 通过实际测量和思考,帮助学生熟练使用厘米为单位量整厘米长物体。
- 问题引出:
-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会用直角三角形辅助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那如果我把物品的一端对准尺子0刻度线,另一端直接放在直角三角形顶端,这样就可以准确测量了。”
-
学生回答:“对的,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得到结果。”
-
活动步骤:
- 提出问题:如果我有一张2分币,它的最宽处长多少?
- 学生观察并使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
- 全班交流测量结果,并讨论如何在没有直角的情况下测量物体长度。
五、活动四: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10分钟)
设计目的: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并了解使用工具的重要性。
- 分组合作:
-
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把尺子。
-
活动步骤:
- 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一张2分币、课桌高、床长等物品的长度。
-
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放置物品以确保结果准确。
-
总结与反馈:
- 教师展示四个小组的测量结果,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些结果是否合理。
- 强调:在没有直角的情况下,直角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量物体长度。
六、活动五:课后练习(5分钟)
设计目的: 练习学生对米尺和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并巩固测量方法。
- 课前准备:
-
准备一些直角三角形和米尺,布置在课桌上。
-
活动步骤:
-
带来练习题的纸张:“估计长度并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 ① 桃子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② 书桌高多少厘米? ③ 我们的教室有多宽?
-
课后反馈:
- 学生在课后完成这些练习,并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
- 学生参与度:本次活动设计合理,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和小组讨论,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 操作能力提升:使用直角三角形辅助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 教学反思:
- 对于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准确量较长物体?” 可以通过提供直角三角形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工具来解决。
- 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放置不正确的情况,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米与厘米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通过分组合作、动手实践和团队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回忆已学内容,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米与厘米的认识与应用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明确“米”和“厘米”的单位含义,并知道它们的关系。
- 会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 探讨、回忆已学过的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尝试将米与厘米结合起来使用。
- 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感受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短。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建立“米”和“厘米”的正确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 难点: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测量方法不明确、估计不准等。
教学准备与准备阶段
- 工具准备:
- 米尺、直尺、卷尺
- 口算本、尺子(张开手臂)
-
生活中的物体(如书本、电脑屏、桌子等)
-
活动准备:
- 准备一些实际测量的材料(如书本宽度、桌子高度、课桌长度等)。
- 组织学生讨论米和厘米的单位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 提问引出:
-
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长度单位吗?比如厘米?”
-
回忆厘米的相关知识:
-
师生一起回忆1厘米有多长。
- 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 发现:2个这样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5个左右就是1分米。
-
引出米的概念:
-
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厘米,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米。”
-
引入米尺:
-
师生一起观察米尺的长度。
- 米尺大约长1米,所以“米”是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
-
教师引导总结:
- 通过刚才的学习和对比,学生已经回忆到:
- 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 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或距离。
- “厘米”比“米”更短,所以常用“厘米”,而“米”作为更常用的单位。
第二阶段: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方法
- 观察和想象:
-
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用米尺、直尺等工具来量物体的长度。”请你们在小组里想象一下,谁是最短的人或最矮的小朋友?谁是最长的?
-
实际操作:量书本宽度
-
任务一:
- 小组活动:测量一本书(如口算本)的宽度。
- 指名学生提出问题:这个方法好还是不好?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用尺子上的数字表示长度。
-
量桌子高度
- 小组活动:测量课桌的高度。
-
指名学生提出问题: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
量教室宽度和长度
-
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宽度(约2米)、长度(约8米)以及门的高度(约1米)。
-
小组总结:
-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 小组成员发现:在测量长物体时,应以0刻度对准一端;在测量短物体时,要选择合适的范围量。
第三阶段:应用拓展
- 实际操作练习:
-
教师展示直尺或卷尺。
- 指导学生观察直尺、卷尺的结构和刻度标记。
- 强调“0”刻度必须对准物体的一端。
-
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度
- 小组活动:用直尺量数学书封面的宽度。
-
等待学生完成,教师观察并指导。
-
小组展示:
-
小组成员分享测量结果及其过程,并质疑或建议其他小组。
-
总结应用能力:
- 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测量方法和经验。
- 指名学生提问:“用直尺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0刻度对准,其他刻度依次读数)
第四阶段:回顾与反馈
- 课堂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今天学过的知识,并完成以下练习:
- “米”和“厘米”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 比较常用的长度单位,说一说自己用哪一个更合适。
-
作业布置:
- 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以下题目:
- 请用直尺量出课本封面的宽度、桌子的高度、教室门的高度。
- 在口算本上画一条大约1米长的小线段,再量一量。
评价与反馈
-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和经验,给今天的学习打分。
- 教师评价:
- 指导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测量方法的正确性、估计能力等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米(m)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15/30322.html
- 上一篇: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_《秋天的雨》教学设计理念
- 下一篇: 《何彼襛矣》译文及赏析(何彼襛矣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