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教学设计的综合回应: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 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人写诗时的情感。
- 感悟童年生活的情趣,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的生活情景。
教学难点:想象诗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 《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词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孩子的生活场景。它们充满了纯真、无忧无虑的气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通过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童趣的赞美。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牧童》
- 谈话导入:
-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问:“你在童年的记忆中,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瞬间?”(例如:“小时候总爱在公园里玩滑梯,或者喜欢在房间里看动画片。”)
-
引出《牧童》这首诗,教师问:“你们觉得这首诗和你的童年生活有什么联系?”
-
初读古诗:
-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正确、流利,特别注意“铺、蓑”的音节。
-
教师提问:“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大意吗?”(例如:“我想这首诗是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样子。”
-
再读古诗:
-
逐句讲解《牧童》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孩子们在做什么?作者是在描述什么?”
-
想象诗境,悟感情: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让学生闭目想象场景,老师问:“你们能想象出小朋友们的样子吗?”
-
学生可能的回答:“小朋友们穿着绿衣服,坐在草地上,玩着滑梯、搭帐篷。”
-
自由朗读:
-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这首诗,特别注意“篙、棹”这两个词的正确音节。
-
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读这首诗的?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喜欢欢快的节奏和童真的情趣。)
-
背诵古诗:
- 学生以朗朗上口的速度背诵《牧童》,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 自主阅读:
- 教师让学生带着书本和笔自由地读古诗,特别注意理解“篙、棹”的意思。
-
学生可能的回答:“小船在河里行驶,老师看到孩子们在上面做游戏。”
-
小组交流:
-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含义。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船过安仁的场景?这是为了表达什么?
-
再读古诗:
-
逐句讲解《舟过安仁》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是孩子们在河里玩耍的情景,老师在旁边观察。”
-
想象诗境: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让学生闭目想象情境。
- 学生可能的回答:“小船停在河里,孩子们在河里做游戏,老师站在岸边。”
-
师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里观察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停船?”(想表达孩子们的天真和老师的惊讶)
-
自由朗读:
-
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去读这首诗,并分享感受。特别注意“篙、棹”两个词的正确音节。
-
背诵古诗:
-
学生以押韵的方式背诵《舟过安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拓展阅读:
- 教师建议学生寻找类似的宋词,感受其语言和情感的优美。
五、教学评价
- 通过朗读和背诵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 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或描述诗歌的情境和情感。
-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评估学习效果。
六、改进空间
- 尽可能增加更多学生能接受的词汇,特别是多音字如“篙”和“棹”。
- 可以设计一些朗读比赛或小组合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还能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这是一堂既有知识性又富有情感性的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15/3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