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 教材地位: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写景记游”文言诗,通过细腻观察小石潭的美景,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作者柳宗元通过游记的形式展现了大散文的特点,既注重诗歌形式,又强调文思的表达。
- 作用: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散文的魅力,掌握写景的方法,积累文言词,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小石潭记》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掌握“读”“写”“听”的多感官学习方式,掌握游记文的写法。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自读、小组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 经历从发现到欣赏再到写的过程,体会作者思想变化。
- 情感态度:
- 感受大散文的优美和深邃,增强文学素养。
-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精确掌握“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特点。
- 掌握观察景物的技巧,正确运用字音。
- 难点:
- 辨清作者思想变化,准确理解“行”“游”“静”的对应关系。
-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的悲凉之情。
四、教学方法
- 诵读法:以优美的画面为背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感悟。
- 讨论点拨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
- 迁移练习法:结合具体例子,促进知识的内化。
五、教具
- 多媒体投影设备(优美的画面)、字幕板(文字),小组探究提纲等。
- 练习册、作文纸,学生课后进行背诵训练。
六、教学程序
- 导入
-
导入: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让我以读代讲——《小石潭记》,教你们如何用文字描绘自然景色。
-
导语
-
教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吧!《小石潭记》是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作品,通过细腻的观察,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深沉与忧思。
-
正文
-
(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
| 步骤 | 内容 | 集体回答 | |--------|------|----------| | 1. 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 叙述发现的过程,如“隔、闻、伐、取、见”等。 |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些动词有什么特点? | | 2. 案例分析 | 介绍小石潭全貌、水和鱼的特点、源流与氛围的表现方法。 | 预设问题:
- 影响因素有哪些? - 在特写写作中,如何突出景物特点? | | 3. 漫步分析 | 自读文中的句子,总结游览顺序。 | 自学完成后,各组代表分组讨论问题:
- 在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情感变化?
- 这种情感变化是如何通过移动、换景来表现的? | | 4. 策划撰写 | 组织小组,围绕游览顺序和情景特点,开展探究任务。 | 每组选择一个“问题点”,汇报讨论结果,并完成作文任务。 | -
拓展思考
-
(多媒体展示)
| ⑴ 折叠问题: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 | ⑵ 独立思考:根据你的观察,小石潭的水和鱼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如何影响潭中的氛围? | -
总结与扩展
- 教师:这篇散文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深沉与忧思。小石潭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这也体现了大散文的特点——借景抒情,通过细腻观察写出深刻的思想。
七、板书设计
| 步骤 | 内容 |
|--------|------|
| 1. 教学目标 | 理解文章特点,掌握写作方法 |
| 2. 课前准备 | 学习《小石潭记》 |
| 3. 教学重点难点 |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 |
八、作业
- 心理练习:每天观看一集自然风光的动画,记录自己的感受。
- 文言翻译:完成课后阅读任务,尝试翻译部分句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操作,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践性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石潭记》的内容和写作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09/29829.html
- 上一篇: 鄂州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从病房调到门诊)
- 下一篇: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