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美智专注于收录分享优秀的各种范文模板的优秀文章类网站,汇集大量优秀的合同范文,演讲稿范文,主持稿范文,各种演讲稿范文,各行业实习报告范文,各种总结样本,工作报告范文全部免费下载。各行业辞职报告等优秀范文免费下载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简历范文> 正文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登岳阳楼杜甫教材分析)

以下是对《登临江边赋》的教学设计,结合了背景介绍、朗读、初知意象、缘景明情以及探究总结等五个部分的内容。


一、背景介绍

1. 推理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该诗是杜甫出峡漂泊后,又经过十年时间,最终在第七十年中完成了这首《登临江边赋》。此诗讲述了杜甫出峡漂流、漂泊天涯的遭遇,以及在岳阳楼看到洞庭湖壮阔景色时的喜悦心情。

2. 内容概述

杜甫出峡漂流的经过和后因,构成了全诗的主要背景信息: - 时间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随友游大湖(今广东揭阳),出峡漂流。该时期杜甫有机会离开官场,回到边塞风光。

  • 遭遇分析
  • 768年期间,杜甫因战乱、官职变动,身体虚弱,遭遇了多次落魄和流离。
  • 769年(即第七十年),杜甫漂泊两湖,经历了人生的不顺利。
  • 增殖背景:该诗是杜甫出峡漂流后十年后的作品。

3. 体现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绘杜甫出峡漂流的遭遇和岳阳楼看到洞庭湖壮阔景色时的喜悦,表达了作者身世飘荡、人生无常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1. 目标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掌握诗歌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学生了解《登临江边赋》的背景,并初步感受其情感基调。适合中下年级学生(如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阅读。

3. 具体步骤

  1. 读诗前:先快速通读整首古诗,把握大致内容。
  2. 逐句朗读
  3. 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洞庭水”是大名的洞庭湖,“今上岳阳楼”描绘了作者到达岳阳楼的过程。
  4. 第二联:“吴楚隔江开阔浪。”
    • 描绘了吴楚两国的疆界划分,语言开阔。
  5. 第三联:“天风吹云,人呼万里歌。”
    • 表达了一种豪迈的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6. 第四联:“老病坐孤舟。”
    • 描绘了作者漂泊的情景,体现其孤独和无助。
  7. 节奏感与音调
  8. 勾勒出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氛围。

三、初知意象

1. 重点意象及感受

(1)洞庭水:辽阔雄伟
  • “洞庭水”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与宽广,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国家的深深爱戴。
(2)岳阳楼:辽远宏大的
  •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仰面望远,“遥望关山以北”表现出视野的广阔。
  • 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
(3)孤舟:孤单漂泊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展现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助。
  • 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的艰辛时的无奈和感慨。

2. 感觉与体会

  1.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辽阔与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2. 诗句中“孤舟独泊”一句,体现了作者漂泊无依、孤独难找的情感。

四、缘景明情

1. 主题分析

(1)首联: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表达了诗人通过登临江边的赋诗所获得的喜悦。
  • 引出了登楼望远的重要情境。
(2)颔联:
  • “吴楚隔江开阔浪。”
  • 描绘了两国疆界的广阔,语言开阔,意境深远。
  • 表达了一种豪迈的情怀和对国家的向往。
(3)颈联:
  • “老病坐孤舟”。
  • 初步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助。
  • 颇感强烈,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的艰辛时的感慨。

2. 各部分分析

(1)首联:抒发个人喜悦
  • 表达了诗人通过登临江边赋诗获得的喜悦情感。
  • 引出下文“遥望洞庭湖”的情境。
(2)颔联:描绘洞庭湖的壮阔
  • 通过“吴楚开阔浪”,描绘了洞庭湖广阔无垠的景象。
  • 表达了一幅辽远宏大的画面,展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颈联:抒发个人情感
  • “老病坐孤舟”一句,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孤独感。
  • 颇具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无奈与感慨。

3. 对比分析

对比意象
  1. 《登临江边赋》中的洞庭湖和“大江东去”(苏轼的诗)都非常壮阔,都表现了超群的气势。
  2. 但后者的豪迈情调更强,更具个人情感的抒发。

4. 感悟与反思

  1. 此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辽阔与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2. “孤舟独泊”一句,体现了作者在漂泊中的孤独与无助,也暗示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无奈。

五、探究总结

1. 主题意境

  •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辽阔壮阔和诗人漂泊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无奈。
  • 前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引入了登临赋的情境,为下联的描绘奠定了基础。

2. 意象特点

  1. “洞庭水、岳阳楼”等意象的使用,营造出辽阔开阔、壮阔宏伟的画面感。
  2. “孤舟”一句,表现出作者的孤独与无助,情感深沉,引发读者的共鸣。

3. 理性思考

  • 这首诗可以理解为一种抒情诗,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无奈。
  • 诗歌中的“孤舟”一句,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漂泊无依的情感。

以上课件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登临江边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运用多样化的词汇、句式变换等方式进行改写,确保改写后的文章语句通顺、表意清晰。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5.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1.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或图片,老师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2、多媒体播放陈与义(1090-1138)的生平简介,展示他的诗歌作品和生活经历。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 倍颈联明显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1. 通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1. 通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布置作业
1.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阁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11-12/3250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