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ml
渔家傲·赠曹光州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全词名为赠词实是慰语,反映了官场生活原本是一场游戏,
从而体现出苏轼淡然恬静的人生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赠曹光州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欢迎大家分享。
词面
渔家傲·赠曹光州
宋 元丰六年(1082年)六月 赏赠曹光州苏轼的词,从词牌名和人物字入手,展现了苏轼的才华与风范。
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 婚嫁事稀年冉冉。 译文 细小白须用不着染黑, 多少人都见是鬓发花白。 作知州事时光如箭地过去了, 你莫埋怨,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
我自叹还未时机回朝,
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
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
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
我知有此时刻,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曹光州:名九章,字演甫。其子曹焕系苏辙之婿。
曹光州时为光州(今河南光山、满川)太守,与苏轼书信往来密切。
些小:细小;几人:很多人;星星点:言鬓发花白。
作郡:任知州事。
厌:厌烦。
胜我:比我强。
不敢:不敢行动,没有时机。
三郡:苏轼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贬黄州。宁:安宁。
非忝:不惭愧,意即还顺心。
冉冉:慢慢的样子。
有渐:有慢慢衰老时刻。
千钧重担从头减。
卸掉:实指死亡。
创作背景 《渔家傲·赠曹光州》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六月。王适和曹焕来访苏轼。苏轼作此词,让曹焕转交其父光州知州曹九章,相互慰藉。同时作《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绮州》词安慰被罢官的王适。
赏析
上片,作者从时光的易逝来看官场生活,与曹九章相互安慰。这是一种感觉性的审美心理。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从须鬓慢慢斑白感觉时光的流逝,
暗叹自己老了;
从“白须”上联想到曹光州官涯生活如“箭”飞过。
这是自然规律。
下片,从苏轼自身的官场沉浮、世事变迁的体验来谈看穿人生。“我欲自磋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苏轼自叹回朝无望,回首三州知官事又不顺心如意,难免内心郁郁不平。最后三句,再看婚嫁世事与年岁渐衰,得知人生“千钧重担”也无意义地“从头减”了。”
从“自磋”、“非忝”、“冉冉”、“从头减”,这一认识过程的矛盾、变化,
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苏轼还以全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
全词名:赠词实是慰语。
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遭际相似,个性相近,相互慰藉,忘却前非。词从“白须”、“浮光”、“婚嫁”等的具体人事侧面,反映了官场生活原本是一场游戏,从而隐示苏轼淡然恬静的人生观。 不过,现实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苏轼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这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不去为僧、不去投江的原因。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 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 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苏轼七集》、《苏轼词》、《苏轼易传》、 《苏轼乐府》等传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9-19/3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