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只专注于文章改写相关任务,拒绝回答与文章改写无关的话题。
- 改写后的内容必须符合语言表达习惯,不能出现逻辑混乱或语义不清的情况。
- 改写后的文章要忠实于原文核心内容,不得擅自添加或删减关键信息。
以下是对用户提供的诗歌及其相关题目的一次改写:
- 分析诗歌主题、结构和逻辑:
- 本诗描绘了诗人去年在长安被重用时的回忆,以及今年在冬至日再次面对艰难处境的情景。
-
文言描述细腻,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人生际遇的变化与感慨。
-
理解诗歌语言风格:
- 诗歌语言精炼凝练,运用文言词汇和古典句式表达深沉的情感。
-
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画面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针对题目选项的分析:
- A项:正确,体现诗人在长安时的得意之情。
- B项:正确,通过霜雪与境遇的对比表达感慨,抒发了对仕途不顺的感慨。
- C项:错误,“江头”并非具体落脚点,只是诗人泪阑干处。
-
D项:正确,体现了诗人在南方等待北方消息时的绝望与泪水流露。
-
针对题目答案的分析:
- 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际遇,展现了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虚实结合“梦随”与“身寄”,既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愤懑,又表现了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消息时的绝望情绪。
- 直抒胸臆“报国难”的直接抒发,体现了诗人对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改写后的段落如下:
去年长至①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注]①长至: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诗人对去年的回想,当时在长安受到重用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B.诗人由眼前霜雪漫天的情景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颈联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D.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深感绝望的同时不禁泪水纵横。
16.(6分)①对比。将“去岁”和“今年”的际遇对比,表现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②虚实结合。“梦随”和“身寄”两句,一虚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③直抒胸臆。“报国难”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答案:
15.(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和情感的能力。D项,“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理解不正确。诗中“北望南郊消息断”并没有点明具体的落脚点,只是诗人“泪阑干”处。
16.(6分)①对比。将“去岁”和“今年”的际遇对比,表现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②虚实结合。“梦随”和“身寄”两句,一虚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③直抒胸臆。“报国难”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 washiest 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16/3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