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苏轼《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月色如霜,美不须人言。明月清高,秋风轻柔。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三更鼓响,夜色沉静。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来何处?莫非无处安身?
林间雨湿,情难伸。心随云起,意自成真。莫道人间有此情,莫道此情难self。且以清秋境,换清秋景。
曲扬跳舞,曲调悠扬。鱼游深点,露水映明。寂寞无人见?无处寻欢?
人生得意,须尽皆得。闲来无事,何妨吟诗作赋。词人何处安好?心随流水,行到水穷。
一江春水,清如许。几阵西风,轻如纸。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此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作者在题记中提及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在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
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WhatsApp迷茫。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了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结尾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07/29566.html
- 上一篇: 对话作文800字_对话作文800字优秀范文
- 下一篇: 古人描写黄山的诗句_古人写黄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