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 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 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 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策略
1. 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 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教师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3.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与世外桃源的主题。
(二)疏通文意
1. 教师在本节课中反复强调“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理想世界。“桃花源记”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内心对世外桃源向往、模仿的情怀。通过这部分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与世外桃源的相似之处,为文章主题铺垫基础。
2. 学生先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并尝试结合书下注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关系。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纠正和强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和基本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既加深对桃花源的了解,又引导他们结合书下的注释,主动参与对文章的理解过程。同时,教师的点评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理解内容
1. 教师鼓励学生梳理行文线索,从故事的不同片段入手,深入分析桃花源中人的一天生活,以及桃花源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还会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人的生活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分析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细节,如看到的自然景色、 village中的反应等,来理解桃花源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桃花源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对桃花源社会整体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明确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呈现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对其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
(四)明确文章主旨
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并总结桃花源生活的细节和特点。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文章的主题——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并表达了他与世外桃源相似的向往。
2.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主旨。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学生根据这些细节,自己归纳并总结出桃花源的生活及其社会风气。
3. 教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陶渊明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生活和人物关系,表达了自己与世外桃源相似的理想生活,同时对现实中的剥削、压迫和不公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这种理想社会是作者为表达其社会理想而创作的一个情景化故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tech/2025-08-04/29318.html
- 上一篇: 莲花作文(莲花作文600字托物言志)
- 下一篇: 桃花源记的翻译和原文_桃花源记的翻译和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