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美智专注于收录分享优秀的各种范文模板的优秀文章类网站,汇集大量优秀的合同范文,演讲稿范文,主持稿范文,各种演讲稿范文,各行业实习报告范文,各种总结样本,工作报告范文全部免费下载。各行业辞职报告等优秀范文免费下载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范文> 正文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表格式)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 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 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1. 绵绵不绝地劝学的重要性。
  2. 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他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却因为不爱读书学习,被孙权屡次劝说后才有了努力学习的决定。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作品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但当涉猎:只得一朝开天地。”

“又知四书五经,亦为天人之要。”

“而今四海之内,皆有司徒;天下之一人,亦能相若于司徒。”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夫学如手之起pes,任重而道远,不须于心而化之。斯文何所未有?”


四、人物分析

  1. 吕蒙:
  2. 智才兼备,战功卓著。
  3. 自然而失学习能力,自以为是武夫。

  4. 鲁肃:

  5. 聪明博学,但因不关心读书,故而态度冷淡。
  6. 知四书五经,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知识的全貌。

  7. 孙权:

  8. 多才多艺,善于劝学。
  9. 以身作则,鼓励他人努力学习。

五、学习体会

  1. 学习不仅是记忆书本知识,更是建立在自身价值的基础上。
  2. 知识的力量远比一时之才更重要。真正的学习者应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回报社会、回馈国家。
  3. 学习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

六、范文

  1. 学习的重要性:
  2.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
  3. 但当一个人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时,他就能像往常一样,既充实自己,又能回报社会、回馈他人。

  4. 好学者的三重境界:

  5. 以身作则:既有自己的才能,又愿意为社会付出。
  6. 博学第一人:不仅精通兵法,还能开国大任,管理吴国。
  7. 知行合一: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应用于实际。

  8. 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9.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来。
  10. 一个人如果只靠自己的才能,很难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和挑战社会的要求。

七、课后思考

  1.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在这里你正在成长。
  2. 知识的力量比一时之才更重要。
  3. 学习者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精神。

教学方案:

一、教学背景与意义

  1. 课文分析:本文以吕猛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为故事引入,展现了孙权的智慧和治学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学习到文言成语的使用方法和人物语言的特点。
  2. 教学目标
  3.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如“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4. 绪联系文意与人物情感,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5.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6. 教学重点
  7. 学习文言词语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8. 掌握人物对话时的语调、表情和情感表达。
  9. 理解“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

  1. 方法总结
  2. 朗读法:反复朗读,听读,想象与背诵相结合。
  3. 表演法:以对话角色为主,通过表演加深理解。
  4. 讨论法:学生参与互动,提升分析能力。
  5. 竞赛法:快速记忆或背诵,激发兴趣。
  6. 板书设计
  7. 教师板书关键知识点和人物对话场景。
  8. 使用简单的板书形式,突出重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提出问题:“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 引导思考:从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像吕猛这样勤奋好学的人才很快有成见。
2、学生自读与讨论
  • 教师根据课件内容,引导学生先自读全文。
  • 及时提问,学生分享发现和疑问。
  • 讨论:孙权的劝说有何启示?吕猛在孙权面前如何表现?
3、人物对话分析
  • 第1节:吴下阿蒙
  • 引导思考:“吴下阿蒙”是怎样的成语?
  •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并举例。
  • 第2节:刮目相看
  • 讨论:鲁肃与吕猛如何结伴而行?他们的互动有什么特点?
  • 回答:鲁肃主动让出房间,吕猛却表现得非常认真,显示出“从心而动”的性格。
4、朗读与想象
  • 朗读:学生反复朗读部分文言词句。
  • 想象:引导学生想象吕猛在孙权面前的表现,具体动作和表情如何。
  • 背诵:教师提醒注意重点词语的书写。
5、讨论法
  • 学生自由发言:
  • 镇静处理事情,认真完成任务。
  • 持久不懈地努力学习。
6、总结与作业
  • 总结:孙权用“劝”引导吕猛开始学习,体现了“善学”的重要性。
  • 作业:写一篇关于学习的感悟或对未来的展望。

教师反思:

  1. 板书设计:是否清晰地突出了人物对话和文言词语的作用。
  2. 互动环节:是否有足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增强理解。
  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作法,如朗读、表演等。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具体步骤或调整建议,请告诉我!

文章内容分析:

  1. 角色与情节
  2. 主要人物:孙权(司马光)、吕蒙(学习者)、鲁肃(门生)。
  3.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孙权劝解吕蒙学习武艺,最终吕蒙通过努力学成,结识了鲁肃。

  4. 人物关系与动机

  5. 孙权对吕蒙的要求严厉而关心,希望通过学业促进个人成长。
  6. 门生鲁肃因吕蒙的变色说深感自豪,并在孙权的鼓励下结交好友。

  7. 情感表达

  8. 孙权的严肃态度和对吕蒙的严格要求体现了君臣关系。
  9. 鲁肃对吕蒙进步的自豪感和感激之情,显示了门生间的互助关系。

  10. 学习成果与成长

  11. 吕蒙通过努力学成,掌握了许多武艺知识,并结识了鲁肃朋友。
  12. 这体现了个人在教育引导下的成长与进步。

  13. 语言风格

  14. 文中使用了夸张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15. 语言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司马光劝解吕蒙学习武艺的故事,展示了个人成长、教育影响和个人情感变化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学习故事,更是对个人成长、社会关系和人生智慧的深刻阐述。通过吕蒙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的转变,象征着个人在努力中的进步与改变,也为后面的内容增添了哲理性的思考。

考虑因素:

  1. 情感表达:文中通过吕蒙的变化,表达了对学习和成长的感激之情。
  2. 人物特点:孙权的关心、鲁肃的自豪感,以及门生之间的互助关系都是文章的重要元素。
  3. 教育意义:展示了个人在社会影响下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

推荐阅读:

  1. 文章类型:议论文
  2. 主要论述点
  3. 个人在教育中的成长与进步。
  4. 社会关系和人物关系的变化。
  5. 教学目标
  6. 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7. 掌握学习技巧及情感表达的技巧。
  8. 写作建议
  9. 做好角色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10. 使用生动的语言,增强文章感染力。

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写作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范文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funny/2025-07-31/29072.html

猜你喜欢